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招生代码:6608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是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在原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合作举办的规范化独立学院。学校于2003年3月成立,时称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05年3月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13年11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市人民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三方联合签署合作协议,携手共建胜利学院。2021年1月转设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学校坐落在黄河入海口、我国的第二大石油基地——山东省东营市。现有石大、师专两个校区,占地约1140亩,校舍建筑面积37.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91万册、电子图书291万余种。建有虚实结合的工程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等各类实验中心和实训室182个。先进齐全的教学、实验配套设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9300余人。教职工579人(专任教师432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144人,博士研究生43人。院长刘衍聪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多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黄河三角洲学者、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岛西海岸新区拔尖人才。部分专家教授被聘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华东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图学学会图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机械类专业及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等。

学校设有油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基础科学学院、护理学院7个教学院。开设34个本科专业及15个专科专业(专科专业已于2019年停招),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法学8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石油石化专业特色鲜明,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现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优秀共享课程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门。

近年来,学校突破性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各级教科研项目580余项。获市厅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43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中国图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48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4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450余篇,其中SCI/EI/CSSCI论文140余篇,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现建有油气开发工艺与装备、深层致密油气、智能信息处理、化工本质安全与控制技术等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东营市工程实验室,拥有3个东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市智库平台、1个油地校创新创业交流平台。“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创新团队”获批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复杂油气井研究创新团队”获批省高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建设团队,“石油装备设计制造教师团队”获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以“书卷气”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扎实开展各类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高水平国家级竞赛中获奖90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累计立项91项,省级53项。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68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346人考取中国科学院、985和211院校研究生,录取人数占报考人数的30%以上。

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师资力量、学术研究、教学管理优势,东营市人民政府政策、财政支持,胜利石油管理局国家大型企业实习实训优势,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中国独立学院竞争力排行榜上,2020年胜利学院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26位、连续6年居山东省第1位,学校科研竞争力位列全国独立学院第4位,被评为“A+”最高等级。在软科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上,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位居全国第494位、山东省33位。

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聚焦高质量发展,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为能源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数据截止至2021年4月)